如陶渊明.大隐隐于市,小隐隐于野. 的意思,小隐隐于野

作者头像
青衫故人
回答于 2023-03-22 05:00:07 阅读 472
如陶渊明.大隐隐于市,小隐隐于野. 的意思,小隐隐于野

如陶渊明.大隐隐于市,小隐隐于野. 的意思

1、这是对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修身养性,为人处世的的一种自我评价的评语。

2、原话应是:“大隐隐于朝,小隐隐于野。

3、”是指真正有智慧的人,把自已容身于滚滚红尘中,坚守自己的道德价值观,入于污泥而不染,从而施展自己的才华,在世间有所作为,顺势而为,当时局适于自己发展,就博击于潮头之上,当时局昏暗,不适于自己发展时,亦或达到了事业顶峰,能够急流勇退,亦或全身而退。

4、这是大隐士的最高境界。

5、“小隐隐于野”是指还没有进入社会的知识分子,面对熙熙攘攘的社会,自我清高,甘愿身老山林,终老一生。

6、这两种隐者,是完全不同的处世方式。

7、前者是积极的处世观,能够进退自如,始终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进取,来去自由,对社会对自己都是有益的。

8、后者是一种消及的处世观,有时能甘老林泉,终其一生,有时由于名声在外,而招来杀身之祸,不但不能隐于野,有时有生命之虞。

9、周朝时期,姜子牙被封齐国,他招当时的隐者来朝理事,这个愚隐不愿屈就,就躲了起来,姜子牙派人将他捉住,把他杀了。

10、当时周公指责姜子牙,姜子牙说: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臣,率士之宾莫非王土”他既是周朝的臣民,就应为国服务,如果人人都象这个隐者一样,那么我当谁的诸候呢?”再一个是介子推,他有恩于晋国,晋文公,跟随晋文公流浪列国十九年,在最困难时,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让晋文公没有饿死,晋文公当了晋国国君后,大封功臣,这时介子推反而躲了起来,不上朝为官,晋文公派人去请,他不见,后晋文公大怒,派兵去捉,他背上老母亲上了绵山,晋文公派人烧山,逼他出来,结果介子推非但没有出来,反而与他母亲一起,抱树而亡,那一天正好是三月三,晋文公叹息一声。

11、把绵山封为介丘山,把这一日定为国祭日,这也是清明的由来。

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原文

1、大隐隐于朝,中隐隐于市,小隐隐于野。

2、意思是高级的隐士隐藏在政府部门,中级的隐士隐藏在民间,低级的隐士隐藏在山林。

3、指真的隐士要为国为民着想。

小隐隐于野

小隐隐于野,中隐隐于市,大隐隐于朝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。

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,更高层次的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的心灵净土。

声明:图文来源于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网站客服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最新推荐